淺淺談談:/ 1920-1930年代的台灣婚禮:在傳統與現代間交織的時代

回望1920-1930 年代的台灣,正值日治時期的中後段,社會風貌在東西文化的碰撞下,逐漸產生變化。這段時間的婚禮文化,既延續了漢族傳統的習俗,又受到日本與西方文化影響,成為一種折衷與過渡的時代

這時候的台灣婚禮,會是什麼模樣?


一、傳統禮俗仍是主流,但儀式簡化

1920年代的台灣,絕大多數人仍以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來決定婚姻,迎娶儀式則依循著傳統的「六禮」——納采(提親)、問名(合八字)、納吉(訂婚)、納徵(聘禮)、請期(決定婚期)、親迎(迎娶)。

但隨著社會變遷,儀式開始有所簡化。例如:

  • 部分家庭會減少聘禮(「減禮成婚」),不再講求昂貴的聘金與聘品。
  • 婚禮中的**「三朝回門」**(新娘婚後第三天回娘家)仍普遍存在,但開始變得較為彈性。
  • 在都市地區,有些新人甚至開始選擇**「一日完婚」**,將訂婚與結婚儀式合併進行,減少繁瑣的禮節。

但無論如何,婚禮仍是一場關乎家族聲望與社會地位的儀式,嫁妝、宴客與服飾,仍是展現家族經濟能力的重要象徵。


二、從紅色禮服到和服,甚至西式白紗的初露端倪

當時台灣女性結婚時的服飾選擇,因階級與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,但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種風格:

1. 漢族傳統婚服:紅色禮服的堅持

大多數台灣女性仍穿著大紅色的禮服,材質以緞面、繡花為主,衣襟與袖口上有細緻的刺繡圖案,例如龍鳳、石榴、蝙蝠(寓意多子、多福)。
頭飾則常見鳳冠、步搖、金銀珠花等,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。

2. 和服的影響

由於日治時期的影響,台灣許多家庭開始接受穿著和服完婚的風氣,特別是在都市知識分子或受過日本教育的女性之間,穿著**白無垢(傳統日本新娘禮服)**甚至成為一種時髦的選擇。
但對於台灣本地的大家族而言,這仍然是較少見的選項,因為許多人仍重視「紅色才是喜氣的顏色」。

3. 西式婚紗的初步登場

1920-30年代,西方文化透過電影、報章雜誌、外商企業慢慢傳入台灣,特別是在基督教背景的社群裡,開始有少數女性選擇穿著白色婚紗
但當時的白紗多數並非購入,而是請裁縫依據雜誌上的款式仿製,材質則以絲綢、蕾絲為主。
不過,這種風格仍屬於極少數,主要出現在台灣北部、與外國文化接觸較多的社群中。


三、婚禮宴席與習俗的變遷

傳統上,台灣婚宴通常在新郎家中舉辦,宴席菜色則有許多講究,例如:

  • 「全雞」象徵圓滿
  • 「魚」代表年年有餘
  • 「長壽麵」寓意白頭偕老
  • 「紅龜粿」則代表多子多孫

然而,隨著都市化與日式文化的影響,1920年代後期,「婚宴在飯店舉辦」的風潮開始興起,特別是在台北、台中等大城市。一些受日本影響較深的家庭,甚至開始採用西式餐點,例如西餐套餐,取代傳統的流水席。


四、婚姻自由的初步覺醒

值得一提的是,1920-30 年代的台灣,雖然仍以傳統媒妁婚姻為主流,但受日本**「大正自由主義」**的影響,開始有女性提倡「自由戀愛」,甚至反對包辦婚姻。例如:

  • 一些受過教育的女性,開始寫文章批判強迫婚姻,主張女性應該有選擇婚姻的權利
  • 台北、台中等地的知識分子圈子,開始出現「自己選擇配偶」的案例,儘管仍是少數,但這為後來戰後台灣社會的轉變奠定了基礎。

結語:婚禮,是時代的縮影

1920-30年代的台灣,婚禮文化處於傳統與現代的交錯點,一方面仍保有漢族婚俗的儀式與紅色禮服,另一方面又受到日式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影響,開始出現和服與白紗。

這是一個變動的時代,但無論服飾如何變遷,婚禮的核心始終如一——它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,更是一場社會與文化的儀式。

當我們今天在大稻埕的老街巷弄間,看到那些曾經見證無數婚禮的老洋樓與布莊,或許可以想像,百年前的新娘們,正披著繡花長衫、戴著鳳冠,坐在八人大轎上,走過這條歷史的街道。

她們的身影,仍然留存於這座城市的記憶裡。

Back to blo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