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淺談談:/ 日治時代的台灣婚禮:日本文化如何影響台灣婚俗
Share
台灣自1895年起進入日治時代(1895-1945),這段長達半世紀的統治,對台灣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帶來深遠影響,婚禮文化亦不例外。傳統漢人婚俗與日本禮儀的交融,使得台灣的婚禮在形式、服飾、儀式、社會觀念等方面,逐漸產生變化,甚至在戰後仍留有餘韻。
1. 婚禮形式的變化:由傳統到「西式和婚」
在日治初期,台灣社會仍以漢人傳統婚禮為主,即「六禮」之中的納采(提親)、問名(合八字)、納吉(擇吉日)、納徵(下聘)、請期(選婚期)、親迎(迎娶)。然而,隨著日治政府的治理,日本式婚禮逐漸進入台灣人的視野,影響尤其體現在上流階層、受日本教育的新知識分子,以及與日本人通婚的家庭。
A. 日本影響下的三種婚禮型態
到了1920-1930年代,台灣的婚禮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:
- 傳統漢式婚禮:依舊遵循中華文化,納彩、過大禮、迎娶等儀式完整保留。
- 日本式婚禮(神前式):少數精英階層、台日通婚者開始採用,特別是在日本公司任職的台灣人。
- 折衷式婚禮(和漢混合):大多數人選擇在傳統禮儀中加入日式元素,如服飾與宴客方式。
這三種婚禮類型在日治後期逐漸融合,並影響到戰後的台灣婚俗發展。
2. 婚禮服飾:和服進入台灣人的婚禮選項
日治時期,台灣的婚禮服飾仍以漢式傳統紅色禮服為主,但日本文化影響下,一些變化開始出現。
A. 新娘服裝:由「龍鳳裙褂」到「白無垢」
- 仍以紅色為主,但上流階層受日本影響,開始穿著日式和服(振袖或白無垢)。
- 「白無垢」(純白的傳統和服)成為部分受日本教育的女性選擇,象徵新娘純潔與進入新家庭的順從。
- 受日本影響,婚後穿「留袖」和服成為身份象徵,例如母親在子女婚禮上穿黑色留袖,顯示家族地位。
B. 新郎服裝:從馬褂長衫到「紋付羽織袴」
- 傳統台灣新郎穿著長衫馬褂,但日本影響下,有些台灣新郎開始穿**「紋付羽織袴」(正式和服)**,尤其是受高等教育者。
- 一些知識分子和政府官員的婚禮,甚至採用西式燕尾服或軍裝,呈現現代化與權威形象。
C. 頭飾與配件變化
- 台灣富家新娘的鳳冠霞披逐漸被**日式角隱(類似頭紗的傳統和服頭飾)**取代。
- **「懷表」、「手套」**等西方元素也受到影響,被引入台灣婚禮,特別是在宴客場合。
3. 婚禮儀式的變革:神前式婚禮的引入
A. 神前式婚禮:日本皇室推廣的結婚儀式
- 日本明治天皇在1868年推行「神前式婚禮」,強調夫妻的誠信與家庭倫理,這種儀式逐漸傳入台灣。
- 在1920年代後期,一些台日通婚家庭、受日式教育的台灣菁英開始採用「神前式婚禮」,即在神社內舉行的婚禮。
B. 儀式簡化:由繁瑣到現代化
- 台灣傳統婚禮通常包含迎娶儀式、祭祖等步驟,而日本影響下,婚禮儀式變得較為簡單,有些家庭省略了過大禮、迎親等步驟,改為舉行簡單的誓約儀式。
- 1920年代後,台北與大稻埕地區的部分新式家庭開始流行證婚儀式,由地方法官或學校校長主持,這是西式婚禮概念的開始。
4. 婚宴文化的變遷:日本料理與西式餐飲的興起
日治初期,台灣的婚宴仍以傳統中式宴席為主,如「辦桌」,常見的菜色包括紅蟳米糕、四喜丸子、八寶鴨等。
A. 日本料理進入婚宴
- 1920年代開始,台灣婚宴逐漸受日本影響,出現生魚片、壽司、天婦羅等日式菜餚,尤其在台北、台南等都市地區。
- 部分富裕階層開始採用**「懷石料理」**,即少量精緻的日式套餐,以提升宴客品味。
B. 西式婚禮餐飲的興起
- 在1930年代,一些新知識階級與日本政商界人士交往密切的家庭,開始舉辦西式自助餐婚宴,提供蛋糕、咖啡、葡萄酒等。
- 日本統治下的西式飯店,如圓山倶樂部、鐵道飯店,開始提供「婚禮套餐」,成為台灣現代婚宴的雛形。
5. 婚姻制度與觀念的轉變
除了儀式與服飾,日治時期也對台灣人的婚姻制度與家庭觀念產生影響。
A. 婚姻登記制度的實施
- 日本民法於1898年開始實施,要求婚姻需登記在戶籍內,影響台灣家庭結婚流程,使得傳統「只拜天地、不登記」的婚姻模式逐漸消失。
- 戰前,部分台灣女性開始接受「自由戀愛」觀念,雖仍以父母之命為主,但相較於清朝時期,個人意願影響力上升。
B. 「一夫一妻制」的影響
- 傳統漢人社會允許納妾,但日本政府提倡**「一夫一妻制」**,並開始限制納妾制度,影響台灣社會風氣。
- 到了1940年代,都市地區已較少見納妾習俗,婚姻關係趨向單一制度。
結語:日治時代的婚俗影響仍存於今日
日本文化在台灣婚俗上的影響,雖然在二戰後隨國民政府來台而減弱,但和服、婚宴餐點、婚姻登記制度、簡化儀式等影響至今仍可見。
今日台灣的「簡化婚禮」、「婚宴自助餐」、「證婚儀式」等現象,其實都能追溯至日治時代的文化影響。這段歷史,仍在台灣人的婚禮文化中悄然延續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