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淺談談:/ 早期大稻埕的婚禮服飾:富人家與平民的華麗對比

如果時光回到清末至日治時期(19世紀末到1930年代)的大稻埕,這座繁華的貿易重鎮不僅是茶葉、布匹與南北貨的集散地,更是一個社會階級分明的地方。當時的大稻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婚光景——富人家的婚禮是一場盛大的儀式,象徵家族榮耀,而平民的婚禮則以務實為主,講求簡約與實用

這種差異,最直接的體現就在婚禮服飾上。


富人家的婚禮服飾:華麗繁複的階級象徵

1. 婚服布料:絲綢與緞面,奢華不凡

富貴人家的新娘婚服通常選用進口絲綢、緞面、雲紋錦等高級布料,並且多數來自當時知名的布莊,如**「和記」、「林合發」、「新芳春」**等,這些布莊至今仍有傳承。

布料顏色以大紅、深紫、金色為主,紅色象徵喜氣,紫色代表貴氣,金色則是財富的象徵。更講究的家族甚至會特別訂製龍鳳紋刺繡禮服,強調家族的尊貴地位。

2. 裙褂與龍鳳袍:刺繡工藝的極致

這時期的富人家新娘,最常見的婚服是裙褂,即「繡花馬褂搭配長裙」,這是受廣東地區潮州繡文化影響,傳入台灣後成為上流社會的婚服選擇。裙褂上通常會有:

  • 龍鳳紋刺繡:代表夫妻和諧、富貴長久。
  • 牡丹與蝙蝠:寓意榮華富貴與多福氣。
  • 金銀線刺繡:由專業師傅手工縫製,耗時數月甚至一年完成。

有些豪門家族,甚至會讓新娘穿上來自清宮風格的鳳冠霞披,這種華麗的頭飾使用純金打造,上面點綴珍珠、珊瑚與翠玉,重量甚至可達數公斤,象徵家族的財富與地位。

3. 男方的婚服:馬褂長衫,展現儒雅氣度

富家子弟的婚禮服飾通常是深色緞面的長袍馬褂,外加一件「吉服袍」,繡有龍紋、祥雲或八仙圖案,搭配高筒靴或繡花鞋。特別的細節包括:

  • 金色盤扣與雲肩裝飾,象徵富貴與吉祥。
  • 腰間玉佩與折扇,顯示文人氣質與涵養。

新郎的服裝雖不如新娘繁複,但依然展現出一種含蓄而內斂的華貴感。


平民的婚禮服飾:實用與傳統並存

相較於富人家的奢華,平民階層的新娘服飾則簡約許多,但仍保有喜氣與象徵意義。

1. 婚服布料:棉布與素緞,追求耐穿與實惠

由於布料成本昂貴,平民家的新娘多數選擇棉布、粗緞或素緞製成的婚服,顏色仍以紅色為主,但質地較為樸素。

有些人家為了省錢,甚至會將母親或姊姊的婚服修改後再利用,這種「傳承」的方式也象徵著家族的延續。

2. 婚禮服飾:紅色長襦裙與披風

平民女性的婚服主要是紅色長襦裙搭配披風,風格類似明清時期的「大衫裙」,並不強調刺繡與裝飾,而是以實用為主。

  • 襦裙:寬鬆長裙,方便活動且適合再利用。
  • 紅色披風:有些人會用較厚的紅布披在肩上,增添正式感。

3. 頭飾與配件:以簡約為主

  • 富家新娘戴金銀製成的鳳冠,而平民新娘則以紅綢布綁成的髮髻代替,或以普通的銀髮簪點綴。
  • 一些家庭會讓新娘佩戴家傳的銀飾、琥珀或玉珮,象徵福氣與庇佑。

4. 男方婚服:簡單但不失莊重

平民新郎通常穿著黑色或深藍色的長衫,以棉布或粗紗製成,不像富人家的馬褂有精緻刺繡,卻依然展現出正式的感覺。

有些較講究的家庭,會讓新郎在腰間繫上紅布帶,增添婚禮氣氛。


富人家與平民婚服的對比

服飾項目 富人家新娘 平民新娘
布料 絲綢、緞面、雲錦 棉布、素緞
婚服款式 龍鳳裙褂、鳳冠霞披 紅色長襦裙、紅布披風
刺繡裝飾 金銀線刺繡,龍鳳牡丹圖案 少量刺繡,或無刺繡
頭飾 鳳冠、步搖、金銀髮簪 紅綢髮飾、簡單髮簪
新郎服飾 馬褂長衫、繡龍紋吉服 深色長衫、腰繫紅布帶
象徵意義 家族榮耀、階級象徵 實用、務實為主

結語:婚服背後的社會縮影

在早期大稻埕,婚服不僅是「衣服」,更是社會階級的象徵富人家透過華麗的服飾展現財富與權勢,而平民則講求務實,婚服往往需要再利用

然而,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平民百姓,婚禮的意義始終不變——它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,也是家族情感的凝聚時刻。百年前的大稻埕街頭,那些穿著華麗裙褂的新娘,或是披著紅布的姑娘,或許心境不同,卻都承載著對未來的憧憬。

當我們今天走在迪化街的老街巷弄,或許還能隱約感受到,那些新嫁娘的身影,依舊流轉於時光的縫隙之間。

返回網誌